潍水剑 | 那么多先兆 哪怕有一个人重视
来源:潍坊融媒客户端 发布时间:2023-02-03 09:34:33
那么多先兆 哪怕有一个人重视
□潍坊融媒评论员 薛静
2月2日,江西省、市、县联合工作专班在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召开新闻发布会,通报胡某宇事件调查情况。调查结果显示,胡某宇系自缢身亡,尸体发现地系原始第一现场。
我们已经无从得知,在作出结束生命决定的那一刻,胡同学在想什么。新闻发布会事无巨细的披露,迅速平息了各方质疑,许多看客们带着满意的表情说“这件事画上了句号”。而胡同学极力想寻找的平静,似乎没多少人在意。一个隐秘的角落,安放着一个无处可去的年轻人。生前不被人理解,死后所有的生活细节却都被翻出来摆在众人眼前,被成千上万双眼睛盯着评头论足。
这是一场令人心碎的悲剧。假如时光倒流,不知道有没有人愿意坐下来,与胡同学聊聊天,认真听听他的想法,谈谈现实与梦想,为他重新点亮人生的明灯。
很多时候,我们习惯用成年人的思维衡量着尚未成熟的意识,用成年人的麻木敲打着敏感的情绪,最终,用成年人的强硬击碎了孩子脆弱的自尊。
悲剧,原本是可以避免的。在他与同学聊起那些“生死”之时,在他与母亲哭诉不想学习之时,在他三番五次流露出想轻生的意图之时……然而,这些情绪都被无视了。可人生没有假如。人与外界的有效沟通就像一座“桥”,将人与人牢固地连接在一起。失去了沟通,“桥”也就断裂了。人成为孤岛,于是慢慢滑向了消亡。
青少年的“桥”,不该也不能是断裂的。青少年情绪敏感而躁动,可同时,他们迎来了“寻找自我”的转型期,性格逐渐独立,加上学业、社交、生活环境等带来的压力,心理状态更容易出现波动。如果在这一阶段,青少年没有建立起强大的自我认知,很容易陷入迷茫,产生消极想法。科学证明,绝大多数青少年心理状态出现过激时,都是有先兆的。那些自责、无力、无助甚至自我厌弃的情绪,其实都是青少年潜意识发出的“求救信号”。此时的他们,特别需要别人主动搭起的“桥”,在尊重的基础上及时干预引导,而非一味强压。
胡同学走了。缅怀唏嘘的时候,希望更多家长和学校意识到孩子们心理健康的重要性,为他们架起双向沟通的“桥”。
生而为人,学习很重要,但首先,要健康地活着。
责任编辑:平小娜